創業小聚

「億」想不到的人生—在生活與文化中找到自我的揪屋
「億」想不到的人生—在生活與文化中找到自我的揪屋

一、與家相伴,是我們最大的力量

來自屏東縣滿州鄉八瑤部落的揪屋(因為從祖父開始有閩南血統,因此姓氏未傳下來,所以揪屋只有族名,沒有姓氏)是一位排灣族婦女,目前定居於彰化縣彰化市台鳳社區,與妹妹及其他親戚一同生活。由於家鄉屏東缺乏工作機會,揪屋的父母很早就隨著親戚離開部落北上,到北部打拼,「……原住民很特別的習性,只要有一個地方有人去,就會通知我們這邊有工作機會,然後就會聚集在這裡……。」

在成長的過程中,揪屋看見許多族人陸續離開屏東的部落,前往中部、北部尋求更好的職業發展。

當族人找到穩定的工作後,常會將消息傳遞回家鄉,並邀請部落的青年一同前往闖蕩。揪屋便是透過叔叔的介紹,順利北上並在台鳳社區扎根,為了便於照應與互助,親戚們常選擇住在附近,這樣既能彼此照顧,也能加深感情。

這份來自家鄉的溫情與熱誠,彷彿隨著她們的腳步,將家鄉的暖意帶到了異鄉。

 

二、來自原漢通婚家族的原住民女兒

揪屋的漢人名字是蔣淑芬,但現在她比較喜歡被稱呼族名。揪屋成長在融合了漢人和原住民血統的家庭,祖父為閩南人,因此揪屋的原住民家族便從那時開始與閩南文化有了連結,如同前面已提及,由於父母很早就離開部落北上謀生,所以揪屋從小就在彰化長大,「我很早就在這邊(彰化),我沒有在部落待過,因為我爸爸他們那一代就從部落出來了,因為他們覺得部落不能生存,所以我們這一帶幾乎都是在這裡……。」

這段話說明了部落經濟的發展限制與工作機會的欠缺,所以族人常需離鄉背井到外面討生活,揪屋的父親便是看見這樣的困境,因此毅然決然帶著家人北上,並在中部開設餐廳,是當時家中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。一直到現在,揪屋目前與同為原住民的丈夫、三個女兒與族人們仍居住在彰化。

雖然揪屋的記憶裡沒有部落生活的圖像,但是與原住民文化的接觸並沒有消失,每當回到部落祭祖仍能接觸並學習原住民文化,同時感受到獨特的原住民文化氛圍。特別的是,因家鄉地理位置較接近阿美族所在的恆春,因此部落與其他排灣族部落的文化有所不同,最明顯的便是在服飾上的差異:不同於一般排灣族的黑色服飾,揪屋部落的服飾是較為明亮的紅色。另一個讓揪屋感受自己與原住民身分有著關連的事情就是入學考試,揪屋在小時候即隨著家人搬遷至彰化,並在當地就學,但是她曾轉學至屏東,並以原住民獨招考入長庚護專,然後於92年畢業,也因為曾在屏東讀書,揪屋認識了自己的丈夫,一位排灣族的男性,兩人結婚後又回到中部生活。

因為融合了原漢文化,揪屋的成長背景有著特殊性,特別是在宗教信仰上,家族在祭祖時使用的是閩南傳統儀式,但小時候與表姊妹一同去主日學,揪屋開始接觸、參與基督教教會活動,並從中獲得了支持,而後便將這份信仰延續至今。

 

三、三十破產,逆境而立

揪屋在大學畢業後直接進入自家所開設的公司工作,負責內部財務管理。雖然沒有正式的會計背景,她努力學習並負責公司的營運與財務報表,並逐步成為公司的負責人之一。公司主要客戶包括國內知名家具品牌,營收達數千萬美元。然而在2012年,由於中國大陸政府政策變動,企業面臨資金困難與內部運營問題,最終導致公司倒閉。揪屋負責應對金融壓力,並承擔了法院訴訟及負債壓力,當時她年僅31歲,「你說我不慌嗎?人生才剛開始,我孩子還小,我瞬間什麼都沒有,工作沒了沒關係,……,可是接下來我的人生還要面對法院,所以我必須去承受所有在那3年當中這這個法院往返,……,有人說你不是都負債(人生要怎麼繼續)?但我們還是可以繼續往前走,哪怕是負債還是得往前走啊。」儘管面臨「億」想不到的困境,揪屋依然保持信念並繼續努力,並在家人和先生的支持下逐步重建生活。

公司倒閉後,揪屋與先生回到南部,轉行做工程投標工作,兩人互相扶持,一起為家庭經濟奮鬥,後來又回到彰化工作,共同努力支持家庭生活。這段經歷讓揪屋深刻理解到家庭的支持對自己的重要性,也讓她意識到,即使面對重大困境,仍需勇敢向前,重新起步。

 

四、化悲痛為力量:「芬享」記憶中的味道

長姊如母,較大的年齡差距使揪屋負起照顧弟弟之責,「我對我弟弟其實就像是自己的孩子。」揪屋視弟弟如自己孩子般關愛,無論學校上弟弟有何問題或是生活中,在相互陪伴與關係羈絆下創造難以忘懷的回憶。然而,三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,使當時年僅33歲的弟弟離開人世,到上天陪伴父親去了。當時的揪屋非常的悲痛,失去親愛弟弟的痛難以言語,而這種喪失親人之痛是接續著來,先是父親因病離世,接著又是弟弟的意外往生,家中父親與弟弟相繼離世,對揪屋來說實是揪結與錐心,這種悲痛的感覺實是難以言語!。

儘管如此,揪屋仍順服上帝給予的意旨與挑戰,相信上帝有其美意與用意,一同與母親、妹妹努力走過弟弟車禍的陰霾與悲傷,並下定決心實踐弟弟的愛好與夢想——烘焙!這件事對揪屋來說又是一項挑戰,因為她對此毫無興趣且從未接觸,從揉麵糰到將糕點送進烤箱,都是新的嘗試,學習過程被多次燙傷更是家常便飯,但是揪屋仍堅持學習並克服所有問題,因為這是弟弟的夢想!上帝讓自己接手一定有祂的意義在。在不畏艱辛與克服多種挑戰下,揪屋終於創立品牌「芬享食客坊」,跟大家分享麵粉香氣及分享愛,從麵包製作到月餅,揪屋深深的踏入烘焙這條路,「碰到這種狀況你能堅持你的信仰嗎?很多人很難,但是我相信上帝一定會帶你,一定有美意在。」揪屋堅信著,對人生中任何事件經歷予以「交託」順著逆境勇敢走下去,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。

 

五、「我靠著那加給我的力量 我凡事都能做」

由於祖父和父親都是閩南人,故揪屋的家庭的宗教屬祭祖、拜拜的道家信仰。是在母親的引領下,揪屋在孩提時期才有機會接觸台鳳社區內的基督教教會,教會活動與教義信念傳達引起揪屋的喜愛與共鳴,祂更陪伴揪屋渡過各種大風大浪,無論遇到甚麼困難或是有欣喜之事,揪屋都會虔誠禱告。

前已提到,揪屋在31歲時面臨破產與負債,導致自己身陷絕望漩渦,然而在信仰的加持下,揪屋可以轉換眼光與視角看待世界,發現自己於社會上依然是被需要之存在,依舊可以大步邁向未來。無論深陷何種逆境,就把一切交託給上帝,藉由每日虔誠禱告與積極信念傳達自己與上帝的緊密連結!果然上帝是愛護自己的,一日一位教會友人張先生堅定且溫柔的堅持將十萬元交給揪屋,想協助她渡過經濟難關,「上帝叫我給你的,你要拿。」淚涕縱橫與感動之際,揪屋相信上帝為自己開啟一條屬於自己的路,而揪屋並未辜負這十萬塊的支持以及上帝的指引,她相當努力勤奮地往前行走並渡過難關。

揪屋開始經營早餐店,也販售宵夜餐點,但是仍有一連串的困境,經過改善及調整策略後,揪屋因緣際會的探尋各方並找到一間相當合適的房子,將之依照自身理想的樣貌加以裝修為串燒店,「我覺得我一定要持守我自己,因為我很害怕又回到以前過去的我。現在就算面臨了很多的挑戰我也不怕,因為即便人生有很多的挑戰,你的人生都還在走,除非我今天沒有生命氣息,我也會完全的交託。」家庭、信仰及朋友賦予揪屋的力量無法以言語形容或量化,其背後深層內涵即為「愛」,上帝抑或身邊之人均提供愛的補給與支持,使揪屋保有最純粹的初心,同時理解自己並非一個人獨自前行,而是共同努力跨出人生的每一步。對揪屋來說,幫助她渡過難關的是信仰,但確實可以從過程中看到揪屋作為一名原住民婦女的韌性,無論是串燒店或芬享時刻,都可看到她帶著上帝信仰及自身文化智慧的展現,不斷從逆境中重生,例如串燒店的店名就叫做「58揪屋複合式餐飲」,這個名字就是融合揪屋自己族名和排灣族先生族名而來。

 

六、「在我的文化裡,我好像是個外人」

揪屋為移居台鳳社區的都市原住民二代,從小生活在以漢人文化為主流文化的環境,雖然與家鄉相隔遙遠,但每當回到滿州鄉祭祖,看著這塊養育父母的土地、彼此族人寒暄聊天,揪屋知道「這裡才是我的根」!然而從小與部落的距離,使揪屋陷入原住民身分認同的糾結:「......我們這一代幾乎都是在這裡,我不曉得自己的服裝,我不曉得自己有什麼慶典,這些文化我不知道,因為我們沒有在部落......當我回到部落,我們過年過節一定回到家鄉,我會覺得我好像沒有朋友,因為他們在那邊一起讀書一起長大......,就會覺得他們很要好,我就會覺得我好像是客人、局外人,可是明明我的家、我的根是在那邊。」在小時候的記憶裡,揪屋沒有屬於自己的排灣族服飾與慶典,每當久違的回到家鄉部落,也總是融入不了在家鄉生長的同齡人的話題;直到她在結婚後有機會去到丈夫的部落,看丈夫部落的族人穿著部落的服飾以及如此重視自己部落的慶典,揪屋才感受到與自己原住民文化身分的強烈連結,原來這就是部落!有著彼此團結的精神,一種羨慕感油然而生,但也失落著自己與自身文化竟然相隔那麼遠!有了這次經驗,揪屋想辦法有了一件自己的排灣族族服,第一次穿上族服,揪屋好感動,感覺與自己的文化很貼近,後來加入青年會(由部落青年為了傳承文化與服務部落的目的所組成,聚集並培力部落的青年,使部落青年能充分認識與認同自己的母文化的組織),她就經常穿上族服帶著孩子與都市的族人相聚,那與原住民文化的距離與缺失的一角可以漸漸被填補。

 

七、成為都市與部落的橋樑

因經歷過對於自我原住民身分認同的糾結,揪屋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知道在來義鄉、滿州鄉的部落就是「自己的根」,也希望在久違的與族人見面時自然的融入、大方地擁抱這些屬於自己的文化,「……我自己那個時候都有這樣的感受(身分認同)了,我們現在的孩子一定也是,所以我才說現在的媒體很好,可以讓我們看到、讓孩子看到,他雖然可能會覺得他在彰化,但是他其實知道自己的根是從這裡(部落)出來,他也會想要回去……。」揪屋認為,為移動到都會區生活的族人提供一個可以跟自己文化「一起一起」的空間與機會是重要的,所以她與同是原住民的丈夫在未來想投入政壇,以推動原住民文化的傳承,「雖然我沒辦法回去,因為我需要在這生存,我也習慣這邊的生活,但我們的部落還在傳承文化,那如果在城市可以傳承我們的文化,不用回到原鄉就可以傳承,為什麼不呢?」揪屋希望都會區能夠有更多如同「青年會」一樣的組織,可以發布原住民相關消息、組織文化活動,使都會區族人有更多機會接觸自身文化,並回到部落凝聚感情,讓都市的原住民文化能夠繼續傳承下去。

 

八、看見都原婦女的需要,成為都原婦女的支持

揪屋目前也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彰鳳教會所屬之婦女會的會長,她看見也理解許多與她同樣身處都市的原住民婦女的處境:原本身在母系社會部落的排灣族婦女握有較多權力,然而來到都市後,卻會被迫放棄原有的工作與生活模式,「女孩子在這裡總是照顧家庭啊,工作都是會被犧牲的那一個,從生了孩子之後他們就認為你不應該出來工作,就是照顧孩子,孩子大了你要出來工作換你的年齡不符合,他根本就沒有什麼工作的機會,然後我覺得這些婦女長期在這邊,比我大一點的,我覺得他們失去了很黃金時段的工作機會。」部落有著親屬與族人關係的支持,但謀生不易,但當來到都市後,人生地不熟,缺乏支持系統下想依靠自己擁有的原住民文化或產業技能謀生,卻可能在都市裡沒有施展的機會,「是他們原本有的這些技能沒有被表現出來,就例如說我們原住民有一些傳統的美食,這個我就不會,你看長輩一定會,可是這麼他們怎麼會?可能他們早期在部落待過,他們知道像這樣子的美食或者是手作對於他們來講都是很重要的,但是這邊也沒辦法。」原本在部落裡出色的技能,例如精緻的手作、美味的佳餚,但可能在都市裡面對無法展現的機會!因為看見都市原住民婦女的需要,揪屋身為婦女會會長希望能透過建立彰化的婦女協會來進行統籌,讓不同世代的都市原住民婦女的力量能夠集合,並帶來改變!感動於揪屋的社會參與熱忱與行動力,希望她可以帶著自己在生活與排灣族文化中找到自我的力量,開創美好的願景。

指導教授 王翊涵教授
都原婦女生命故事訪談及文案撰寫
鄭日穎 吳念柔 洪晨紜 何柏萱

諮詢服務與場地預約表單 彰化縣政府性別主流化專區 彰化縣政府社會處粉絲專頁 田中區婦女中心 PAGE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