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與公車賽跑的部落女孩
「從我的故鄉到我的學校也要半個小時的時間,但是我用跟公車比賽,我到學校了,公車才會到。」
春慧是來自屏東縣八瑤部落的排灣族原住民婦女,目前的她64歲,從屏東縣來到彰化市台鳳社區已居住快四十年了!
對於春慧來說,彰化是她第二個家,她對彰化有許多的認同和喜愛,她的許多家人和親友也都生活在這裡。
在原生家庭當中,春慧上有三位哥哥、一位姊姊,而下有兩位弟弟,春慧的家庭其實生活是相當拮据的,所以在教育上只能提供春慧讀到國小階段,而且就讀的國小與住家距離甚遠,但考慮到難以負荷的交通費,所以春慧每天是用雙腳奔跑到學校的,單趟一段路程大概要跑三十分鐘,相當辛苦,但是春慧說:「我跟公車比賽,我到學校了,公車才會到!」從這裡可以看到一位部落的原住民女孩對於上課和學習的堅持,用奔跑來因應家庭經濟的困境,但現實生活總有很多無奈。國小畢業後春慧無法繼續唸書,她需要去工作賺錢以維持家計。結束與公車賽跑的日子,春慧開始從部落奔跑到都市。
二、為了生活,從部落到都市的拼搏之路
為了生活,年僅十三歲的春慧不得不離開熟悉的部落,告別摯愛的家人,踏上陌生的都市之路。
雖然內心充滿了不捨,卻因為生活的現實考量讓她別無選擇。
在部落,僅能靠農業為生,收入微薄,資源有限,尤其像她這樣學歷不高的年輕婦女來說,就業的選擇很有限,未來的希望顯得格外渺茫。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以及一份對未來生活的憧憬,春慧來到高雄市,開始在工業工廠和木業工作。這段日子艱難而漫長。因為在陌生的環境下,身邊沒有任何可以依賴的人春慧需要靠自己生活與工作,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!隨著時間的推移,經由朋友介紹,她轉到台南從事紡織業工作。儘管工作依然辛苦,她卻從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—都市裡擁有更多職業選擇,也能賺取更高的收入,並且可以學習新技能,為未來鋪設更廣闊的道路。
在紡織廠的工作因為結婚而有了變化,婚後她隨丈夫來到彰化,開始承包工程。
回想起來,春慧感慨萬千:「在部落,我什麼都不會,也沒有人教我怎麼做。」然而都市給了她無限的學習與成長機會,她不僅考取機車和汽車駕照,還學會了承包工程的技能,並且從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。不僅如此,都市生活還讓她接觸到以前無法想像的體驗—她學會如何在緊湊的工作之餘適當休憩、享受娛樂,這些都是在部落無法實現的。
都市為她提供的不僅是工作的機會,也是一場人生的旅程。它讓她有能力為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,每一次的挑戰都讓她成長,每一項技能都讓她的人生更豐富多彩。
三、兩段婚姻,兩回打擊,兩次振作
春慧有過兩段婚姻,第一段婚姻,丈夫是在部落認識的,同樣也是排灣族的青年,個性溫和且不菸不酒,兩人雖然不是戀愛認識,但這段婚姻的過程其實有著許多開心和歡樂,生活稱不上富裕,但有丈夫與孩子的生活是那樣的美滿,而日子也像是氣球慢慢上升,變得愈來愈好。然而,這個美麗氣球被一場意外戳破了,丈夫在工地發生意外逝世,「快點叫救護車!」春慧模仿著回憶中的吶喊!雖然只是重現過去的經歷,其中蘊含的無助、驚恐卻依然清楚的呈現在空氣之中。春慧在提及這段往事時頻頻拭淚,「講到我的過去我會掉眼淚,怎麼辦?」她的世界在當時瞬間崩塌,孩子們還小,最大的孩子才剛進國中,兩個女兒則是還在就讀國小。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實在是太大,強忍著悲傷,春慧更是需要一肩扛起生活重擔,面對房租、學費和日常開銷,她感覺肩上的擔子沉重得難以承擔,「上帝,祢很不公平…我不要再接近祢!」春慧也因此對信仰產了懷疑與責怪。然而為了孩子們,她又強迫自己振作起來,她知道苦難不能延續到下一代。
隨著時間過去,失去心愛丈夫的創傷仍在,在生活的重擔下,春慧認識了第二任丈夫,一位來自芬園的男人,男人和他的家人們很喜歡春慧和她的孩子,視如己出,春慧當時有一種「終於有人可以一起分擔壓力和提供支持」的感覺,兩人漸漸愈走愈近,春慧進入了第二段婚姻,與男人結為連理。婚前的生活與相處讓春慧開心且放心,熟料竟在婚後風雲變色,先生開始出現家暴與大男人主義的行為。
丈夫要求春慧每月要存三萬到五萬元到他的帳戶裡,六年下來應該累積了數百萬的存款,但春慧卻發現這些錢全都被丈夫和另一個女人偷偷取走,導致她和孩子們的生活陷入困境。更甚者,丈夫還經常對她施暴,春慧指著自己的背說,這裡有道刀疤是丈夫曾想拿西瓜刀將她砍死而留下的。除此之外,被丈夫以皮帶纏住脖子致使呼吸困難、被丈夫開車將她帶到河邊企圖置其於死地,春慧經歷過種種不堪的家暴對待,「你要弄死我之前,你一定要跟我的孩子講!」這是她在面對丈夫施暴時唯一的想法。這樣的苦日子持續了太久,久到甚至孩子們都曾親眼目睹了父親的暴行。春慧決定採取法律途徑,最終她也答應公婆的要求,放過丈夫,未讓他入獄服刑,終於結束了這段痛苦的婚姻。「害怕也會有,好像還會有這種事情會發生……」,春慧道出了她當時做下這個決定的擔憂心情。第二段婚姻裡最後的那場動刀的家暴行為讓春慧下定決心離婚,並開始進入審判離婚的道路,但在這過程中,春慧需要再次獨自面對壓力,直到第三次的離婚審判,親朋好友得知春慧辛苦與受暴的經歷,在相當萬分不捨之下提供春慧支持與協助。
離婚後,春慧將與第二任丈夫所生的兩個孩子暫時托付給亡夫的父母撫養,自己則外出打工以維持生活。她心疼孩子們過早懂事,但又為他們的堅強感到驕傲,兩個孩子在艱難的環境中學會獨立,並走上成為教師與會計師的道路。提到孩子,春慧深刻體會部落生活的艱辛及貧困,因為那是一個自己連書都無法讀完書的地方,為了家人和弟妹,她不得不放棄學業。有了這樣的經歷,春慧就下定決心,不要讓自己的孩子走上同樣的道路。回顧這一切,春慧心懷感激,感恩命運雖然磨難重重,卻依然讓她看到希望。現在的春慧已煥然一新,有一個自己嚮往的生活,不僅子女們有所成就,也各自成家,她現在也有了許多孫子、孫女,經常的互動與問安都讓春慧感受到無比的溫暖。前半人生都是在為生活而奮鬥的春慧,現今可以轉變為與家人相互關懷。
四、教會信仰的支持
「為什麼要這樣對我?」春慧被第二任丈夫狠心暴力對待差點喪命時,曾多次對上帝吶喊,她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助,心中充滿了掙扎與不安,甚至對於自己的遭遇感到悲憤不已,因為春慧對家庭的付出已經遠多於丈夫給她的支持。然而,從第一次尋求黃牧師的幫助到魯真(傳道)給予協助,彰化安息日教會中的接納與溫暖讓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心靈安慰。
牧師與傳道師扮演了傾聽的角色,讓春慧有抒發情緒的管道,同時信徒們的陪伴也讓她重新拾回對生命的信心與希望。
身為原住民婦女在異地面對信仰時,對於社群歸屬與認同的強烈需求更為重視,因此對她而言,教會不僅僅是一個歸宿,更是一個提供支持的社群系統。
春慧從部落奔跑到都市,初到彰化時,她與家人落腳於台鳳社區,春慧笑著說兄弟姊妹都在這裡,這裡就是她的「第二個故鄉」。在這裡不僅有家人,也有教會的支持,彷彿是上帝為她開了一扇窗。
五、揮灑生命的真諦
春慧從生活經驗中慢慢找到了重心,她始終深信,生命的價值不僅僅是活著本身,而是如何賦予它意義。在經歷了許多人生轉折後,她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體悟。
她不再糾結於年輕時未實現的遺憾,雖然13歲的自己犧牲了青春與放棄學業,離鄉背井去到高雄、台南,再來到彰化工作與耕耘生活,但春慧知道,她不需要再執著於自己擁有多少,而是選擇將每一天都活得踏實而有意義。
「活在當下,珍惜眼前的人與事,這才是真正的幸福。」春慧以這樣的信念,讓她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。
生命雖短,但只要過得值得,就足以讓人無憾。這樣的生活態度讓她更懂得知足與感恩,也讓她更加熱愛眼前的平凡。
對春慧而言,需求不再只是物質層面,而是心靈的富足與價值的實現,她重視與家人相處的每一刻,春慧無法時常回到部落,因此更珍惜每一次和家族團聚的時間。
對春慧而言,簡單的日常已足以豐富她的生命,像是照片中春慧與家人的合照,她為自己的孩子與孫子感到驕傲,他們是無價之寶。因為具有原住民身份,也親身經歷辛苦與苦難,現在春慧很常主動參與社會公益活動,除了上班和參與教會和,她還會額外參與原住民大會與相關活動,因為她知道這些人和她一樣,這過程中有多麽艱辛、刻苦,春慧都知道,因此會想主動幫助那些面臨相似困境的都市族人。
春慧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在教會獲得資源,她的孫子也參加由教會開設的課輔班,所以現在她想用行動告訴大家,生命的真諦在於付出、在於分享,而非擁有。
指導教授 王翊涵教授
都原婦女生命故事訪談及文案撰寫
謝詠茵 鄭如琛 許哲偉 周宗霈